關於歸宗


【歸宗】源起於【儒宗神教】

儒宗神教是具有中國歷史考據根基之原始宗教(目前學術研究確認有歷史記載的年代已可追溯至魏晉南北朝,即西元200年間)宋朝時開始有文人扶鸞,於明清朝代發揚興盛。

 

闡道設教「儒教為宗,神道設教」

儒宗神教是為「儒教為宗,神道設教」乃由聖賢先覺神靈以神人合一降鸞,藉由鸞筆傳真神意,主要以代天宣化、教化傳道、濟世渡人、弘揚綱常、振興倫理、倡導道德、著聖賢書為主,然於東漢年間由  文昌帝君興起設立飛鸞闡教,是為鸞教,又稱神教,爾後弘揚興盛於  南天文衡聖帝(關聖帝君)文昌帝君關聖帝君皆為儒門中人,且信仰者皆為儒門文士,故稱為「儒宗神教」

 

雖歷經中國朝代宗教文化變遷興衰,「儒宗神教」仍能流傳諸多國家種族,千古傳衍世代子孫,不僅代天宣化、教化迷黎、濟世渡人,對於中華道德倫理綱常之弘揚更是不遺餘力,實可謂中華華夏極具代表性之宗教文化之一。

 

【儒宗神教之歷史淵源】

●【中國上古時期--炎帝神農氏】—神靈鸞筆由來

「五老東方木公」一炁化為青鸞鳥,瑤池金母命其下凡度世,之後被鴻鈞老祖收為腳力,因為神鸞靈通無比,但每每洩漏天機,導致違亂了天地人造化,故被鴻鈞老祖收回天界,並削去嘴喙,使之啞口無言。後世之人,因求神機靈通不可得,後蒙神靈示及,必須以向東的桃樹並擇取開叉桃枝,猶如鸞鳥雙翼,且於嘴部銜接一截柳枝,而成鸞筆,禱神降靈,自可通靈飛鸞,此即為鸞筆之由來。

 

●【東周—周平王年代】(西元前七百七十年)—神道設教開始

周平王將國都東遷洛邑後,王命無力不行,諸侯勢力坐大,最終形成春秋五霸內亂戰爭不休,乃由文林學府設想,虔求上蒼賜鳥、啣音以傳達神意,以得引渡迷民,警惡從善,匡正世俗,因為鸞鳥靈驗異常,人民皆敬仰神恩浩蕩,其後更是以「問機聽政,引行天命」,因此有史云:「習音聲,聽神聲」,是為「神道設教」之開始

此後,因天時機緣未至,鸞教未能弘揚廣佈,直到東漢漢明帝年間才由文昌帝君真正創設立教。

 

●【東漢—漢明帝年代】(西元五十八年) —創設儒宗神教

文昌帝君降世轉生為第十七世,為士大夫身,其一生忠君愛國、保國愛民,崇尚儒學,體悟聖人先覺以神道而設教,因此倡導創設飛鸞於「梓潼迴鸞峰-通天壇」,真正開始闡道設教。

 

是謂「飛鸞闡道」

為了讓眾生信服,知無形中確有神明仙佛,能有求必應,感而遂通,遐邇皈誠,官民共仰,是以桃枝雕刻成鸞鳥,口含木筆,用絲線懸掛於中樑間,下設案桌,桌上設置紙張,堂上懸掛著「黃帝、道德天尊、至聖先師」畫像,然後於香案前焚香禮請,持咒誦經「黃庭經」,虔誠禱告,不一會兒,道祖降鸞,鸞筆開始自動飛舞,如鸞鳥翱翔,線卻始終不會斷落,降詩文於紙張上,此是謂「鸞章」、「鸞文」或「聖藻」,亦是神靈飛鸞「著經立說救劫」之開始

此桃枝鸞鳥傳靈神功,後衍為扶鸞闡教,遂為後世扶鸞之規章範本

 

 

●【清朝—同治年代】(西元一八六三) —弘揚興盛儒宗神教

清朝同治三年(西元一八六三年),由玄穹高上帝禪讓南天文衡聖帝(關聖帝君)第十八代玉皇大天尊玄靈高上帝,即民間尊稱的「天公」。因為南天文衡聖帝(關聖帝君) 乃儒門門生,尊崇研讀儒學,更是儒、釋、道三教共同的神靈,因此儒宗神教鸞門以奉祀「南天文衡聖帝(關聖帝君) 為首,與南宮孚佑帝君(純陽祖師)、九天司命真君(灶君)」共尊稱為「三恩主」,也因為南天文衡聖帝(關聖帝君)為首,故世人又尊稱為「恩主公」,而自此開始亦是儒宗神教廣為宣揚弘道興盛之重要時期。

另亦有鸞門同時奉祀「文昌帝君、豁落靈官王天君、岳武穆王、玄天上帝」,是為「五恩主或七恩主」

 

 

【儒宗神教之教義】-儒、道、釋

儒宗神教是融合儒、道、釋之三教教義合一,以治世、救世、醒世為宗旨,首重倫理道德綱常,傳道勸善,匡正人心之宗教信仰。

 

儒宗神教「因應不同時代趨勢潮流而助渡眾生」

儒宗神教能歷經古朝傳衍至今不衰,即是因為儒宗神教能因應不同時代的民心價值及眾生對信仰風氣的價值轉變廣開方便法門,並能如一針見血般針砭治療原理而助渡眾生價值需求,不同於一般宗教信仰,更能神人合一契榫每個人生活生命之提升進化。

 

《無極樞機院三聖尊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