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聖號】:
古印度著名思想家、佛教創始人,被尊稱為「佛陀」,意為“覺悟者”,亦有尊稱為「世尊」。
●中國漢人民間從明朝開始尊稱為「佛祖」,即“佛教之創祖”。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南無」是尊敬、皈依之意,「本師」是根本的老師,「釋迦牟尼佛」為梵文讀音,是後人對其尊稱,意為“釋迦族之聖者”、“來自釋迦族的修行成就者”。
●大乘佛教,如華嚴經中尊稱為「毗盧遮那佛」,“毗盧遮那”是光明遍照的意思,即為「大日如來佛」。
(依照大乘佛教不同派系見解,有的認為「毗盧遮那佛」是“法身佛”,「釋迦牟尼佛」是“應化身”,而“報身”稱為「盧舍那佛」。
【因緣平生】:
釋迦牟尼佛,俗世姓名為“喬達摩˙悉達多”,意思是“一切義成就者”。生於古印度迦毗羅衛國(即今尼泊爾境內南部),父為劫比羅城淨飯王,母為摩耶夫人,為國之太子。
●入胎
根據《八大誦律》等記載,釋迦牟尼佛入胎時其母親摩耶夫人做了四種夢:
一者:見六牙白象來處胎中;
二者:見其自身飛騰虛空;
三者:見上高山;
四者:見多人眾頂禮圍繞。
於時摩耶夫人將此夢奏告淨飯王,隨即召集了相師來解夢,他們回答:「王大夫人當生男,具足三十二丈夫之相,莊嚴其身。若紹王位,當乘金輪,伏四天下。若出家修道,證法王位,名聞十方,作眾生父。」
●誕生
根據《八大誦律》、巴利文、長部‧大本經記載,摩耶夫人在淨飯王的蘭毘尼園無憂樹下,站立生下釋迦牟尼佛。
有一仙人阿私陀聽聞太子出生,立即來到王宮,以天眼通觀其未來,一會兒面露微笑,一會兒又面顯悲傷,在旁圍觀的人都被他的怪異表情弄的不知所措,於是他解釋說:「微笑是因為太子必定覺悟成佛,而悲傷是因為阿私陀自己不久於世,將往生無色界,就無法獲益於覺者超人的智慧。」
●出家成道
釋迦牟尼佛八歲開始學習文化、武藝,從小在宮中過著舒適豪華的生活,也娶妻生子有著幸福婚姻,但釋迦牟尼佛的卻對自己與世界有更多更深的困惑與不安。
二十九歲時,也是大兒子羅睺羅出生那年,在一次的外出巡遊時,恰巧遇見老人、病人、死者、修行者,讓他深感人間生老病死的苦惱,之後就經常在閻浮樹下沉思,但是不得離苦之道,因此在二十九歲的某個月夜乘馬出家修道。
●六年苦行
為了修道遍訪名師,遇阿羅邏伽藍,於是跟隨學習修行一系列禪定功夫,達到“無所有處定”(色空識三者均無所有)的禪定狀態。
因仍未成道, 又跟隨鬱陀羅摩子修
行,得到“非想飛飛想處定”(非有想非無想定)的禪定狀態。
但祂仍認為得不到解脫的境界,然而已經找不到老師了,於是與五比丘在苦行林中苦行六年,忍受飢餓痛苦,就在一次的苦行中昏倒了,有位賣牛奶的給祂喝牛奶救了祂一命。從此釋迦牟尼佛意識到苦行無法得到解脫,修行要中道。
●悟道證道
最後,前往菩提伽耶坐於菩提樹下入禪,直到了第七日的夜裡,天正曉明,瞻望明星而悟道。
悟得“三明(天眼明/宿世明/漏盡明)、四諦(苦集滅道)”,
證得“無上正等正覺”而成為「佛陀」。
●說法傳道
佛陀一開始是為五位比丘傳道,後來陸續加入且也有在家居士護持,最後有一千二百五十位弟子隨行傳道,佛陀以此為中心逐漸擴大教化,走遍印度各地各國。
佛陀說法住世四十五年,其中在祗園精舍說法就有二十五年。
●般涅槃
八十歲時佛陀於娑羅雙樹下入滅,弟子都守候身邊。火化後的舍利由八位國王帶回建塔(舍利塔)供養。
【佛陀的十大弟子】
頭陀第一:摩訶迦葉
神通第一:目犍連
說法第一:富樓那
解空第一:須菩提
智慧第一:舍利佛
密行第一:羅睺羅
多聞第一:阿難陀
持律第一:優波離
議論第一:迦旃延
天眼第一:阿那律
每年農曆四月初八日,「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聖誕日。
誠摯歡迎您親臨台中玄德道院或各分院宮堂結緣,與我們一起慶賀聖誕萬壽,並共沐聖恩~